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时,若混凝土浇筑体边界无约束(如底、**板**面),在早期水化热温度*升高阶段,混凝土内、外散热条件的差异形成温度梯度、表面受拉、内部受压。当拉应力**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,混凝土表面就产生裂缝。在混凝土的降温阶段,其温差引起的变形加上混凝土的体积收缩变形,受到地基和结构边界条件的约束时,在浇筑体断面产生内部拉应力;当该拉应力**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,混凝土整个截面就产生贯穿裂缝。
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裂缝的分布与墙体的长高比大于横墙,所以大部分裂缝发生在纵墙上。裂缝的分布与地基沉降分布曲线密切有关,当沉降分布曲线为凹形时,裂缝较多地发生在房屋的下部,裂缝宽度下大上小。当沉降分布曲线为凸形时,裂缝较多地发生在房屋的上部,裂缝宽度上大下小。裂缝的分布与墙体的受力特点密切有关,在门窗洞口处、平面转折处、层高变化处,由于应力集中,往往也*出现裂缝,又因墙体是受剪力破坏,其主应力为45°,所以,裂缝也成45°倾斜。
房屋的全部荷载较终通过基础传给地基,而地基在荷载作用下,其应力是随深度而扩散,深度大,扩散愈大,应力愈小;在同一深处,应力也总是中间较大,向两端逐渐减小。也正是由于土壤这种应力的扩散作用,即使地基非常均匀,房屋地基应力分布仍然是不均匀的,从而使房屋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,即房屋中部沉降多,两端沉降少,形成微微向下凹的盆状曲面的沉降分布。在土质较好、较均匀,且房屋的长高比不大的情况下,房屋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差值是比较小的,一般对房屋的安全使用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。但当房屋的安全使用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。但当房屋修建在淤泥土质或软塑状态的粘土上时,由于土的强度低,压缩性大,房屋的**沉降量都可能比较大。如果房屋的长高比较大,纵墙刚度又差,那么墙体就可能出现严重的裂缝。裂缝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。沿着门窗洞口约成45°,呈正八字形。
社会较多疑虑的是房屋的安全性,但实际上,经过正常设计、正常施工及正常维护与使用的房屋,主体结构出现问题的情况并不多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防水,其次是装修。
业内人士提醒,尤其老楼的住户对于房屋安全不可掉以轻心。目前房屋安全主要观察三个地方,一是地基,也就是房屋基础;二是主体结构,比如承重等;三是维护部分,也就是阳台等。其中,以主体结构为较主要部分。
居民平时要定期观察房屋内墙壁、地板、天花板等位置是否存在沉降、倾斜和裂缝等现象,这些可能都是房屋结构出现异常的先兆。
业主可以通过简单检查、直观检测,来查看损坏的程度。一般情况下,如果砖混结构的房屋墙面出3毫米以上宽度的裂缝,破坏就比较严重了,业主居住就不安全了;如果裂缝能够看透,这样的房屋就是危房,业主需马上撤离。
但裂缝也分为好几种,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才能判断。由材料干湿变化引起的地面、墙面网状裂缝,或由热胀冷缩变形原因造成的裂缝不属于危险裂缝。
“体检”鉴定分等级
国家对于建筑安全早有相关规定,如大型公共建筑和人员密集场所的房屋建筑,每5年应当进行一次安全评估;使用满30年的居住建筑,每10年应当进行一次安全评估;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仍继续使用的,每2年应当进行一次安全评估;
如果居民怀疑自己的房子有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,较保险的方法是申请房屋安全鉴定.房屋体检分为常规检查和深度检查两种,常规检查主要针对个别住户或者墙外的检测,深度检查主要针对主体架构是否安全。根据国家推行的《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》,主要针对地基、承重架构及阳台等部分。
房屋安全鉴定分为“ABCD”四个等级,一般当居民察觉问题要求鉴定的时候,其实大部分楼房确实已经到了C级的程度。在业内,大家甚至还有C+和C-的细分,以C-更为危险,意指有加固价值,但是必须马上去做,而且加固成本会非常高。
如果确定房屋安全出现问题,业主应当根据安全鉴定决定是修缮或撤离,并进行追责。
明确责任是第一步。可能造成危房的责任主体有很多,开发商、施工方、设计方以及监管部门,甚至业主的不当使用,如野蛮装修、改变用途、乱搭乱建等,必须确定责任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